【】
在我军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70个不同的军级单位,其中一些番号被多次使用。例如,第11军、第17军、第19军、第29军和第43军都曾多次出现。特别是第11军,它的番号经历了几次变化,先后被启用三次,同时也被撤销过两次。
首次投入使用
1949年3月,原中野3纵队正式更名为第11军,由曾绍山担任军事指挥官,鲍先志负责政治工作。
1950年7月,第11军被撤销编制,其军部及直属部队被调派至青岛,随后组建为海军青岛基地,这一基地后来发展成为北海舰队。
第二次启用和撤编是指某个机构或单位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新组建和最终解散的过程。第一次启用时,该机构被设立以应对特定需求或任务,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因任务完成或政策调整而被撤编。随后,由于新的需求或形势变化,该机构再次被启用,继续履行其职能。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或任务的结束,该机构最终再次被撤编,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一过程反映了机构在历史发展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体现了政策调整和实际需求的变化。
1951年3月,第11军重新组建,曾绍山和鲍先志分别担任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主要领导职务。
1952年10月,第11军被撤销编制,其军部及直属部队随后重组为空军第5军。
第三次启用与撤编的过程反映了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在实际操作中,机构或单位可能会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多次重组。这种反复的变化通常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编制可能因任务完成或环境变化而被撤销,随后又因新的需求而重新启用。这一过程体现了灵活应对的策略,确保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机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重新组建第11军,并任命董占林为该军首任军长。
1985年,中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史称"百万大裁军"。在这次改革中,第11军被撤销编制。廖锡龙担任了该军的最后一任军长。这次裁军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旨在优化军队结构,提高作战效能。第11军的撤编标志着中国军队向精干高效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廖锡龙作为末任军长,见证了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的最后时刻。这次裁军不仅改变了军队的编制,也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军虽然仅存续了16年,但其战功显赫,展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独特精神。这种精神特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首任军长董占林。那么,董占林究竟是谁?他的军旅生涯又有哪些传奇故事?
董占林,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事迹和贡献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董占林在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方面,他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果断的决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能力,使他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始终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董占林的一生,是对忠诚、智慧和勇气的完美诠释,他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董占林出生于1923年11月,来自北京房山区的镇江营村。他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十岁时父亲去世,十二岁时母亲也离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长工,经历了旧社会的种种艰辛。
1938年3月前后,董占林目睹国家动荡,毅然加入了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一团第四连。这个连队隶属于杨成武指挥的八路军独立第一师,该师的前身是八路军115师独立团。
那年秋天,董占林首次投入战斗,地点在王快镇,遭遇了一小队日本兵。熟悉那段历史的人清楚,抗战初期的日本士兵训练有素,尤其擅长近身搏斗,这让董占林和他的同伴们面临了严峻挑战。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刺刀训练的场景。战士们手持步枪,专注练习刺杀技巧,体现了当时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训练的顽强精神。照片中可以看到,士兵们身着简朴的军装,在简陋的环境中刻苦训练,展现了八路军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努力。这种训练不仅提高了士兵们的作战能力,也彰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照片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训练状况,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影像资料。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董占林在左手食指受伤的艰难处境下,强忍剧痛与敌人展开激烈厮杀,坚持到援军抵达,最终消灭了一小队日军,还亲手刺倒了一名日本士兵。
1939年11月,董占林被上级派到军区学习测绘技术。到了1940年3月,他接到命令前往冀东抗日根据地,随后被安排到主力12团担任侦察参谋。到1945年8月时,他已经成为冀东第16军分区的侦察参谋兼侦察连连长。
曾克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人物。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东北地区的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曾克林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在于他对军队建设和战略规划的深远影响。曾克林的事迹和成就,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在日军即将投降之际,冀东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带领4700多人,按照命令向东北进军。董占林的便衣侦察班担任先锋。董占林的任务非常关键,首要目标是清除山海关以东的前所车站。
董占林巧妙运用策略,仅凭借“八路军部队长”的身份,便成功说服了400多名伪军投降,整个过程未发生任何战斗。战后,曾克林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原定夜间发动进攻,不料你不费一枪一弹就端掉了敌军阵地,为部队向东北进军开了个好头,立下首功!
在曾克林的指挥下,我军成功占领了山海关,标志着首次进入东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当部队到达兴城时,董占林被指派驻守该地,并承担起扩大军队规模的责任。
▲山海关旧时影像
董占林迅速行动,仅用20天就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的精锐部队。这支队伍被正式命名为补充第1团,由董占林担任团长。
1945年10月,原补充第1团被正式纳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编为第22旅65团。一个月后,这支部队与来自延安的警备第1旅2团合并,仍沿用65团番号。与此同时,董占林被任命为该团副团长。
在随后的岁月里,董占林一直跟随第65团转战东北各地。到了1947年7月,这支部队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23师,并更名为第69团。一年后的1948年9月,董占林被提拔为第69团的团长。
在辽沈战役期间,董占林迎来了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辽西会战中,他成功指挥部队彻底消灭了新6军新22师的64团。战斗刚开始时,董占林的部队被敌军分割成了四个孤立的部分。
辽沈战役的历史场景在相关剧照中得以展现。这些照片捕捉了当时战场的关键时刻,反映了战役的紧张氛围和重要细节。通过剧照,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战役的进程和参与者的状态。这些影像资料为研究辽沈战役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参考,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战局最紧张的时刻,董占林果断调动所有炮兵火力进行猛烈攻击,并迅速组织前线部队展开反攻。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敌方64团的士气迅速瓦解。董占林抓住战机,继续扩大战果,最终消灭、击伤并俘虏敌军超过3100人。
辽沈战役一打完,东野8纵23师就换了新名字,叫第134师,而原来的69团也改成了402团。董占林一开始是402团的头儿,后来又被调到400团当团长。
董占林所在第134师组建后,他跟随部队向南推进,先后参与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1952年8月,部队进行整编,第44军和第45军合并为第54军,划归中南军区指挥,原第45军的编制就此取消。
▲这是董占林年轻时的照片。
在同一时期,董占林被派往抗美援朝战场,担任第15军29师87团的见习团长。在这段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了“391高地”潜伏反击作战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仅耗时三十分钟,便成功全歼敌军150余人。这一战例不仅展示了董占林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了我军历史上一次极为出色的潜伏作战典范。
在第87团中,邱少云被授予“一级英雄”和“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荣誉称号,同时董占林也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的荣誉。
董占林在朝鲜服役期间,担任第54军130师的副师长并兼任参谋长。1958年7月,他随部队从朝鲜撤回国内。到了1962年10月,董占林作为第130师师长,参与了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在这场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在瓦弄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成功歼灭印度军队的精锐第11旅,从而一战成名。
董占林(右)
1969年11月,中央军委调整了国防策略。为了加强滇西地区的防御力量,并应对抗美援越战争中的兵力不足问题,决定重新组建第11军。该军的首任军长由当时担任第54军副军长的董占林出任。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对第11军的高度重视。
第11军与四野有着一定的渊源,在董占林的领导下,逐渐发展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在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这支部队表现突出,培养出了何其宗、廖锡龙、蒙进喜等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1979年3月,董占林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参谋长,随后担任第47军军长及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到了1986年4月,兰州军区的第47集团军及其附属部队开始负责两山战区的防御任务。
董占林在南疆前线与廖锡龙(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合影。
5月份,董占林带着军区的工作团队,前往南疆前线进行了58天的考察和指导工作。当时,董占林已经60多岁了,但他依然不辞辛苦,积极深入前线阵地,实地勘察地形,分析敌情,为参战部队的指挥和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1988年9月,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我军开始实施全新的军衔体系。在这次授衔仪式上,董占林作为少数几位以开国大校身份晋升为中将的高级将领,担任副大军区职务。到了1990年4月,董占林达到退休年龄,正式从领导职位上卸任。
《以生命诠释忠诚》(罗援·解放军报)
《家乡的荣耀——董占林》(房山区融媒体中心)报道,董占林作为一位杰出的国家英雄,同时也是家乡的骄傲。他的事迹不仅彰显了个人卓越的贡献,也体现了家乡人民的自豪与荣耀。董占林的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家乡乃至全国人民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展现了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董占林的传奇人生,是对家乡和国家的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